批量是SAP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参数,在MPR运算的五个步骤中,第二个步骤就是批量计算,当第一步净需求计算出来之后,需要根据批量规则来确定最终生产或采购的数量。所以它是确定最终生产或采购数量的决定因素。
决定批量规则的因素很多,比如成本要求、业务需求、产生属性、与供应商达成的协议等,SAP提供了一个可配置的批量程序来满足各个行业供应链的的批量要求。本文着重来给大家讲解下批量的后台配置即字段解释。
后台路径 SPRO->生产->物料需求计划->计划->批量计算->检查批量过程(事务码:OMI4)
批量大小:2为字符长度,允许数字加字母组合,描述长度为40个
最后批量要求:当MRP1视图设置了固定批量大小时,勾选此处,会在处理最后一个需求时以EX而不是固定批量来计算最后一个批量,减少呆滞。
水平线批对批订单数量:表示在短期批量开始之前可以强制加入几个EX批量,数字自定义。比如填3,表示先创建3个EX批量,再开始适用短期期间批量所设置的批量规则,同时,这个数字时从当前日期的下一个工作日开始计算,如果当前日期和当前日期之前已经有需求,也要沿着这里的批量
短期期间内批量/长期期间内批量:一个物料可以设置两种批量,短期期间批量和长期期间批量是批量后台参数的核心部分,两者的布局和参数内容几乎一样,只是长期期间批量大小多了两个复选框:检查最小批量大小/检查最大批量大小,这两个复选框可以强制将MRP1视图中维护的最小批量大小值和最大批量值(如果有维护)失效,之所以要设置两个期间批量模块,SAP是为了提升效率,当需求的时间范围很长时,实际工作中更需要花费精力的其实是很短的一段时间,其余时间的数据精细度要求很低,不需要很精细的批量规则。如果系统只对一个物料提供一种批量规则,就会造成很大的数据量并且对计划人员造成干扰。
比如,某个公司处于因为业务需求需要运行未来3年的物料需求,第一年第一个月的需求细化到天,第一年剩余月份的需求细化到周,后两年的需求细化到月,计划人员日期只针对两周内的需求进行处理,给供应商下订单,所以他们要求两周之内的批量为EX,但是他们对两周之后的需求则不会花费精力处理,此时如果系统只能提供一种批量,那么剩下的2年11月2周的批量也会被强制适用EX,数据量明显很大,如果系统可以对同一物料适用两种批量,那就可以把剩余需求的批量规则噶为MB或者PB,以月批量或者年批量来运行,那么数据量就会呈现指数级骤降。这就是SAP对同一物料提供两种长度期间批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
短期期间结束/长期期间开始:两种批量切换的控制,期间标识:长期批量大小:表示为日/周/月等时间维度,期间编号:表示短期批量需要维持几个期间标识,但是要从当前日期所在的期间结束后开始计算。比如,期间表示为周,期间编号为2,当前日期为N周周一,那么短期批量是在N+3周周一开始,它要从N周结束后后开始计算2周才结束,之后开始适用长期批量。
短期期间批量
描述程式:有三个选项代表三种批量程式;S代表静态批量程序,P代表周期性批量程序,O代表最优批量程序
期间编号:仅针对周期性批量程序P下使用,同时它需要于批量标识搭配使用,比如批量标识为日批量T,期间编号为3,就代表周期为3天,把连续3天的需求汇总创建一个批量,这也是标准批量规则T3对应的配置。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天数是指工作日。
批量标识:批量标识是对批量程序的进一步细化,它指定系统使用那种方法创建批量,大部分批量标识度是专属于某个批量程式的,但是W和S比较特殊,被两个程序所公用
选项 |
名称 |
归类 |
E |
直接按批订货量 |
静态批量专用 |
F |
固定批量大小 |
|
H |
补充到最大库存水平 |
|
T |
日批量 |
周期性批量专用 |
M |
月批量 |
|
P |
按记账期间的期间批量大小 |
|
K |
PPC计划日历中的期间批量大小 |
|
动态批量创建 |
最优批量专用 |
|
G |
Groff重订货程序 |
|
W |
期间批量大小:周批量 |
周期性批量与最优批量通用 |
S |
静态批量:固定含分割 |
静态批量和最优批量通用 |
最大库存级别:仅在静态批量S和批量标识H下使用,
1、空白表示在缺料日期当天生产开始把库存补充到最大,
2、而选择1表示在缺料当天生产结束后把库存补充到最大
调度:仅在周期性批量P下使用,它用来定义批量的可用日期与需求日期之间的关系,这里的交货日期默认是指可用日期(交货日期+收货处理日期)
选项 |
名称 |
含义 |
空白 |
需求日期=交货日期 |
哪天开始缺料,可用日期就是哪天。 |
1 |
期间开始=交货日期 |
不管在期间的哪天缺料,可用日期度是该期间的第一天 |
2 |
期间结束=交货日期 |
不管在期间的哪天缺料,可用日期度放在该期间的最后一天 |
3 |
期间开始=起始, |
计划订单的开始日期等于期间第一天,计划订单的可用日期等于期间的最后一天,相当于把期间当作了外购件或自制件的采购提前期,也相当于使系统中的提前期相关参数失效(这里的优先级更高) |
4 |
期间开始=起始日期 |
计划订单的开始日期等于期间第一天,这个开始日期= 需求日期-外购件或自制件或自制件的采购提前期 |
事件说明备注:仅在周期性批量程序下使用,它只有两个选项:空白代表调度字段中的交货日期是指可用日期,1代表交货日期就是交货日期,不含收货处理时间。
重叠:仅在含分解的批量下是使用(批量程序S且批量标识为S),它是指当生产一个固定批量并准备进行分解时,被分解处理的更小批量在时间上是否在同一天,如果选择空白,即没有重叠,被分解的小批量都放在同一天;如果选择+,即向前重叠,那需要和MPR1视图中的间隔时间配合使用,被分解的第一个小批量放在分解前批量的第一天,其余批量的时间依次按顺序加上时间间隔,如果选择-,即向后重叠,则与向前重叠原理完全一致,只是它把第一个小批量日期放在分解前的第一天,其他小批量的时间依次减去间隔时间,方向相反。
分割配额:仅在使用配额的环境下才有作用,勾选则表示可以按不同的供应商将批量进行分割。
批量大小:SOP这个参数针对按订单生产环境,创建销售订单后,它决定生成的批量数量,有三种选择:直接按销售订单数量,对销售订单数量进行舍入后的值,按短期期间批量的规则生成。
交货不足限度:这个参数同样针对按订单生产环境,销售订单中可以(不是必须)设置交货不足限度这值。这个值为比例,假设某销售订单数量为1000个,交货不足限度比例为20%,那么如果该物料库存加上其他供给元素可以满足800个以上需求时,系统不会生生新的批量,让销售订单缺货。
除了后台配置批量数据,在SAP的前台批量数据中也有其他值需要与批量进行匹配
最小批量大小:当物料运行完MRP后,产生的需求数量小于最小批量大小,系统会将结果自动补齐到最小批量大小,比如批量大小1000,实际需求为500,但是系统会跑出1000的需求数量,在实际业务中,用最小批量大小来作为供应商的最小起订量,或者是工单的最小生成量(PS,需要由计划订单转生成订单才可以)
最大批量大小:当物料运行完MRP后,产生的需求数量大于最大批量大小,系统会自动进行分批,比如最大批量大小是1000,产生的需求为2400,系统会产生三个计划订单分别为1000+1000+400
固定批量大小:搭配固定批量FS和FX使用,此时该值为必输
最大库存水平:搭配批量HB使用,此时该值为必输
订购成本:作为最优批量使用,没有限制
装配报废(%):指针对场内自制使用,外购件没有作用,对物料的的下阶组件同步增加1+装配报废(%)需求数量。
间隔时间:搭配批量FS使用,时间单位为天
舍入值:当维护一个舍入值后,批量数量必须是舍入值的整倍数,一般可以理解为物料的最小包装规格。与最下批量大小和最大批量大小有优先关系。当系统中同时设置了舍入值
最小批量大小、最大批量大小三个值时,当最小批量大小和最大批量大小不是舍入值的整倍数时,舍入值与其他两者就会有冲突,此时,最小批量大小和最大批量大小的优先级高于舍入值。
1、当初始批量数量舍入之后,仍然小于最小批量大小时,系统直接取最小批量大小作为最终批量,不论是不是舍入值的整数倍。
2、当初始批量数量舍入之后,仍然大于最大批量大小时,直接取最大批量大小作为最终批量,不论是不是舍入值的整数倍。
3、当初始批量数量舍入之后,介于最小批量大小和最大批量大小之间时,取舍入之后的值作为最终批量。